|
满天星斗 |
 |
| |
 |
|
等级:论坛版主 |
头衔:天格格
|
帮派:未定义
|
|
金钱:301 |
|
发帖:74 |
|
Y 币:0 |
状态: |
|
注册:2006/9/29 |
|
|
|
楼 主
|
抖擞精神 演绎人生
关怀的人生是饱满的。他幸运地师从著名京剧艺术家关正明、谭元寿,母亲李蔷华和京昆大师俞振飞先生都在艺术上给予了他精辟的指点,尚长荣亦是他的良师益友。而关怀自己也品尝了不同的人生况味。命运仿佛把握在他的手中,他从来都是精神抖擞地迎接它、驾驭它。
我与关怀的接触非常自然。我在中央电视台和剧组的老师们正忙忙碌碌地准备录制《戏曲人生》栏目的前期工作,一个人主动过来帮我整理资料,匆忙间我并未留意他是谁。待我谢他时,方才知道帮我的人即是当天的访谈嘉宾关怀老师。他穿着一件T恤,很精干,很随意。
我和关怀老师都来自皮黄之乡武汉。我问他是否还有亲人住在家乡,他告诉我关正明老先生依然常居江城。和关怀老师谈话间,不时有电话来找他,每次来电他都会礼貌地对我说“不好意思”。但有一点我感到格外有趣,随着通话者的不同,他选择着不同的语调,似乎许多方言他都可以信手拈来。短短几分钟,我就听到关老师分别用沪、粤、汉的方言流利地通话。关上手机,他又自然地转回普通话与我交谈。我十分惊讶于他的语言能力,他笑着和我说“适者生存”的道理。 下午,关怀老师风度翩翩地坐在聚光灯下诠释着他的戏曲理念以及个性化的人生本色。
无心插柳 叱咤菊坛
如果说众多戏曲演员都来自科班,既而顺理成章地走上舞台,那么关怀的从艺可谓是“无心插柳”。关正明老先生起初并无意让孩子成为京剧演员,可关怀的天赋和生活中对京剧耳濡目染所散发的灵气让父亲不得不潜心培养他。关怀老师告诉我,在艺术生命中对他最有影响的有三个人中,父亲关正明便是奠定他扎实根基的启蒙者。
关怀十七岁正式开始学戏,关老先生对关怀的训练自然更为严格。一日,父亲将一个唱段唱了两遍让关怀分辨其间的差异,两次唱腔十分相似,关怀一时难分清楚。关老先生启发他:这两遍唱腔中的“吹”字的发音方法有所不同,一个是整个直呼,另一个是分了字头、字腹、字尾一一唱出的。关怀正是得益于父亲一丝不苟的教育才换来了舞台上那洒脱、传神的风采。
步入中年的关怀老师现场唱起京剧来依然开阖有致、高低自如,他告诉我们这全是父亲在他变声时期科学引导的结果。
对关怀老师最有影响的第二人即是京剧名家谭元寿。1980年北京京剧院赴武汉演出,其间,谭元寿先生的《打金砖》震撼了关怀。他下定决心学好这出戏,谭先生爽快地收他为徒。暂且不说谭先生对关怀的谆谆教导,令关怀最感动之处,是谭先生在艺术上开明的风范。谭先生和关正明先生所宗流派不同,他虽然教关怀全套的《打金砖》,却并没有刻意约束关怀的唱腔。他让关怀在演唱上趋向自由,可随其父韵味、发音的技法和习惯。如此一来,关怀在学习上解除了顾虑,集名家之长,广纳博采,自成一格。
1981年关怀跟随其父沿长江巡回演出,直到上海。关老先生十分开通,他让关怀演压轴戏。这个举措非同小可,起初,演出承办者对此感到费解,甚至反对。头一天,上海的剧院里只来了三到四成的观众,对京剧痴迷又挑剔的上海戏迷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1981年11月25日,关怀的一出《打金砖》让所有的上海观众震惊。
局面改观了,剧院爆满的上座率、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证明了一位年轻的梨园人的实力。关怀红极上海。
归去来兮——人生定数顷刻难明
人生极具可塑性,特别是像关怀这样充斥着弹性和韧性的人。他有特别的思维,想领略不同的生存状态。
关怀去了香港,这个富有挑战的都市。香港对关怀全然不知,关怀对香港何其陌生。一个游离于环境之中,默默无闻的人在那种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一切只有从零做起。
关怀暂离了戏曲。初涉香港,他忙碌、奔波,要追寻一种崭新的生存空间。精明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在另一行业的坐标,一切来之不易。他以自己的实力成功融入到香港的社会里,他的艰辛、勤奋换来了安适和充实。
我终于理解关怀老师为什么对语言如此敏感。这不单纯是一个演员视听高度统一、善于吸取的能力,也是为了生存所必需的适应。
京剧中有一段“快三眼”的戏词是“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可我觉得在关怀身上却并非如此,他很沉稳,但总有新奇的选择。常人很难知道他下一步的计划。
1999年,关怀重返上海,他再次登上京剧舞台:治世明主李世民、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关怀演得酣畅淋漓。
梅开二度的他更加离不开京剧。
有身之日责当尽
关怀比较欣赏上海的生活空间,上海的文化、高度发达的经济、东西方艺术相互渗透的背景似乎更适合他的发展。上海京剧院是关怀最喜欢的戏曲团体,京剧院十分开明,对待艺术兼容并包,纵观关怀的京剧生涯,对他举足轻重的人物和环境似乎都秉持一种相对宽松的态度和模式,关怀笑说自己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这也许正是他的处世哲理。
当观众问他“曾经是否后悔去了香港而离开了京剧”时,关怀毫不犹疑地说:“绝无遗憾。”从香港回来后,他发现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反而更加深刻了,感悟也较准确丰富,表演的视角开阔了许多,这大概和自己饱经风霜,踏遍坎坷、波折有关。我记得关怀老师在台下告诉我:“适当地增加人生阅历绝对是财富。”
对关怀老师在艺术上最有影响的第三人便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尚老师是关怀的良师益友,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和思考,喜欢锐意创新,乐于互相切磋,想为京剧事业的改革做出成绩。
关怀老师从北京录完《戏曲人生》,匆匆回到上海后给我来了一个电话,我听到电话中京胡、鼓点,好不热闹。原来,他和尚老师又在紧锣密鼓地排演《满江红》了。
关怀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戏曲人生》栏目中说,自己会继续扎根在京剧舞台上。我想,这是观众的期待,也是他“有身之日责当尽”的希望吧!
亦父亦师 亦师亦父
关怀老师在著名京昆大师俞振飞身边生活过六年,他称俞老为“老先生”。我问他,俞老和关老给予的教诲有何不同?关怀说,父亲给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父亲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他务必做一个合格的人。没有父亲关正明绝没有如今的关怀。而“俞老先生”呢,关怀一直强调的是“没有脾气”。俞老有极高的修养和造诣,正因此,他对生活、人世都十分淡泊,他以宽怀大度、不计得失的风度言传身教,希望关怀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另外,关怀觉得“老先生”擅长昆曲,他的人格魅力也自然如昆曲一般精致、高雅。
关怀成长、成才、成名于梨园。观众们都希望他能不断带来惊喜,长久地活跃于京剧舞台上。大家期待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粹,每一句唱腔都能打动我们。
如今,关怀正孜孜不倦地耕耘于菊坛,他对这个美好的事业永难割舍。
摘自 中国京剧 2002年第4期 作者 李晶 |
|
TIME: 2006/10/1 11:01:14 IP: 221.2. * . * |
冷月愁锁绿窗寒,夜色未阑梦已阑。自恨心有千千结,空嗟怨 人生欲得知音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