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水流年 |
 |
| |
 |
|
等级:论坛版主 |
头衔:未定义
|
帮派:未定义
|
|
金钱:1931 |
|
发帖:441 |
|
Y 币:0 |
状态: |
|
注册:2006/9/28 |
|
|
|
第 1 楼
|
网聊文字实录
【主持人的话】 《廉吏于成龙》是当今菊坛“黄金组合”尚长荣、关栋天继新编历史京剧《贞观盛事》之后,对国家
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的再度携手冲刺。《廉吏于成龙》于2002年首演至今,一直深受戏迷的欢迎。如今导演
郑大圣将它改编成电影,突破传统戏剧电影的框架,剧目内涵和人物形象都十分具有感染力;电影京剧精
彩地表现舞台艺术的创造力和视听的震撼力都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东方网嘉宾聊天室,今天是我们海上电影的特别节目。喜欢京剧的朋友说到《廉吏于陈龙》都应该不陌生,这个也受到很多戏迷的关注。现在有一位导演把它改称的电影,相信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我们今天非常高兴请到了几位主创人员来到了节目当中,今天的我国三位主创人员都特别的有特点,使我们的今天的演播室非常亮。中间这一位是导演郑大圣。我身边的是
尚长荣老师,您好。 尚长荣 大家好,我是尚长荣,也是《廉吏于陈龙》的于成龙扮演者。 主持人 另外一位是关栋天老师。
关栋天 大家好。
尚长荣 我跟关老师合作有很多戏了。
主持人 大家关注比较多的就是《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然后是这次的《廉吏于陈龙》。这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尚长荣 越演越默契,在月底我们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
主持人 很多人都说不管是《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还是《廉吏于陈龙》,都是尚老师指定您自己选的吗?
尚长荣 这到不是,主要是机遇,如果是我主观上想演,并不一定能够成功。这也是我终于在舞台上献给观众,而且我也很幸运,有这么好的合作者搭档,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 听到《廉吏于陈龙》,大家知道肯定是讲一个故事。哪一位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主要是讲的什么故事?
尚长荣: 我先抛砖引玉,这个戏搬上舞台已经七年了,应该说是在01年末02年初的时候,那个时候电视剧《廉吏于陈龙》正在放映,当时我没有这个奢望,因为那个时候已经过了60岁了。应该说是我被《解放日报》一位资深的老记者所鼓动,后来大家都有共识,这个戏就上了。在02年的12月12号首演,在首演之后不断的演,不断的改,不断的吸取意见。这个戏有他特殊的凝聚力,正因为这位于大人的人品魅力,大家被他的魅力感动。我们都是被这个戏所凝聚在一起的。
主持人: 也是被于成龙的精神凝聚在一起了。
尚长荣: 这个戏从舞台搬到荧幕上,也是下了一定的工夫。我想电影《廉吏于陈龙》的构思构想还是请大圣导演。
郑大圣: 从情节上说,整个故事起源是一个案件,一个新任的检察官发现这个案件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背后因为纠集了当时的政府机构的错综复杂,集北京京城直接来自于王朝皇亲,案子及其难办。这个时候这个检察官就面临了很大的抉择,他的为人、他的底线产生了矛盾。但是当地的军政长官,就是我们这个戏的亲王,有同时陷入了困境。两个人同时在人格,还有人格上的PK,共同碰撞出火花,最后两个人如何发展这个剧情。如果是很熟悉京剧的关注,很熟悉尚先生,很熟悉关老师的戏,在电影上影之后你可能会看到一个不同于既来自舞台的演出,但是又有不同的电影表演。如果你是一个熟悉电影的观众,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像我刚才描述的,你完全可以把他当做任何一个电影故事一样想,来自一个案件,每一个人都陷入一个抉择的痛苦。其实跟所有有悬念的,有人物光彩的电影不一样。只不过这次是用京剧表演的。
主持人: 这个戏是一个戏剧电影,网上很多人说关老师是全才,会一大串,之前有没有拍过这样的戏剧电影?
关栋天: 除了京剧,其他的都是瞎掰。
主持人: 你有什么新的感觉和体验?
关栋天: 当然是新的,因为舞台是舞台,电影是电影,电影是用镜头说话的。我认为导演把舞台的东西掌握的非常自然非常流畅,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演起来特别的好。
主持人: 电影只是在一个镜头框里,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郑大圣: 其实我们在拍的时候也是在这个时候,特别的热。因为技术操作层面完全不同,电影和舞台剧的演出。所以你想对于这样的艺术家来讲演一晚上的戏,那个气通常不觉得累,但是要拍十几个小时非常累。因为我们拍一次十几二十秒就断了,你想一口气掉起来再歇再掉,一天反复无数次儿童一下子给京剧艺术家的舞台范围缩小了,本来是舞台是天地,但是我们电影是给镜头表演的,其实挺限制人的。
主持人: 不光要考虑演的部分,唱的部分,其实脚的位置都是要考虑的。
郑大圣: 我观察下来他们二位非但很适应,而且拍的时候让我们整个现场工作人员印象都非常深刻的是,二位表演艺术家拍戏的时候充满游戏感,表演是非常享受,这个给我们所有人印象都非常深刻。 尚长荣: 确实是这样。去年6月份开始,咱们最后杀青的镜头是福建,现在这时候是正忙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戏移植成电影,无论是从导演编剧,还是我们演员,大家都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个准备就是要用镜头用电影的手段把这部作品非常细腻非常精致的展现在镜头上,展现在荧屏上,大家劲都往一处想。再一个就是知难而进,把原来困难和难点都顾及到了,整个拍摄过程中没有观点上哪些碰撞,没有啊。进了排练场都是非常愉快的,而且是精神饱满的。有时候一个镜头拍了15次,有一个镜头要有摄影机、焦点,然后轨道,还有闪电,演员的步伐怎么走,几件事情,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得重来。大家的目标就是能够拍的完美,我觉得这个剧组非常和谐。
主持人: 我看到您之前要说拍一部没有遗憾的电影。
尚长荣: 大的遗憾是没有的。
主持人: 也有报道说关老师在现场可以当的副导演,可以帮你做很多事。
尚长荣: 点子很多,主意很多。
关栋天: 当然导演是最大的。
郑大圣: 关老师的经验很丰富,而且关老师会迅速调整,帮助演员调整,有的时候给摄影师很好的建议,互动的调整。因为我们每天都是不断的调整调整,调整刚才尚先生说的小细节。所以关老师会帮助我们在互动中微调,有时候微调好了效率很快的。
主持人: 我看到京剧里面台风是很朴素的,这一点在电影里面是不是也传承下来了?
关栋天: 整个的风格是朴素的,但是制作是很精致的。没有制作的跟豪华的感觉,因为整个于成龙他本身就是一个廉吏,感觉非常好。
尚长荣: 最大的特点这部电影突出了它的情感线,就是一个“情”字。这部戏演了七年,观众是非常支持,非常喜欢的。直到谢幕观众都站着不走。并不是说我们的演技,不仅是技巧,主要是情感线,这部戏很动情。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大的外包装,不依靠外包装掩饰先天不足。布景也好、机位也好,都是围绕着故事和情感。
主持人: 就是把电影当中学到一些改进的地方用到舞台上去了?
关栋天: 对。
主持人: 很多网友关心这个电影版跟原来的服装有什么改动呢?
郑大圣: 两位置主演的服装都是舞台上的戏服。有一点我们是非常自觉的,比如说刺绣的精致,这个先是京剧考究之所在,京剧对很多细节本身要求是极高的。像这个本身就是我们特别需要,特别希望的,就是要把胶片上真实的记录出来,而且我们希望能够更精致的更充分的把它描绘下来。像王爷的龙袍这些服装都是舞台上造型。
主持人: 我们原来想把戏剧改称电影,是有很多要兼顾的地方,在这次排戏当中,三位有没有碰到这种情况?
尚长荣: 有啊。这部戏是两个钟头,要浓缩成一个多钟头,就要减半个多钟头。虽绕有一些东西可以减掉,但是再浓缩很难啊。所以大圣导演很认真,不但减下去之后,还要通过几个镜头把这几个情节连接起来,向观众交代清楚。这一点是我们舞台上的从业人员所不具备的,感觉都舍不得。
主持人: 就是觉得肯定都舍不得。
尚长荣: 没有伤筋动骨。
郑大圣: 我们拍的时候也需要做一些调整。
主持人: 刚才我看到有人说琴师在这部电影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不是这样呢?
郑大圣: 我是这么想的,在京剧里头琴师和角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任何京剧里面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因为有歌唱的艺术在里面,对我而言这个是及其艰巨的。因为要拍京剧电影,我们要建立一个比较大的前提,要建立一个假定性,没有这个前提的话,所有京剧的表演无异于开展京剧的歌唱,京剧的眼神、步伐,京剧所有的表现。我为什么选择把琴师的形象拍出来呢?其实来自于一个很朴素的看戏的经验。我自己是一个非常喜欢看戏的人,京剧、昆曲看得多一些。我有机会可以不只于从观众席上正面看演出,我也有从侧面看的机会。我发现从侧目看到的京剧演出、昆剧演出是特别吸引人的独特视角,只有在侧目的时候我会看到演员、角色,灯光也在,乐队也在,故事也在,戏剧也在。只有你在侧目看的时候不光是演出,不光是故事,是所有的东西都在。那个角度只有侧目条能给我。所以其实是来自于这个启发。
主持人: 两位老师有没有听过导演唱京剧?
尚长荣: 没有,但是想听。
郑大圣: 我喜欢听,但是我一个字也不会唱。
尚长荣: 其实导演是很了解戏的。
郑大圣: 拍这个戏是我们没有难得的容幸,我们在一起工作,两个月下来,我也好,我们主创团队也好,我们从二位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如何创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投入创作,从心态到体力的投入,我们学到的很好。现场其实有交流议论,摄制组的也有交流。
主持人: 我听说你们剪辑师在剪辑的时候都说,偶像派啊。
郑大圣: 我们团队里头都没有这个经验,团头里头机会没有看京剧的经验,我们就是得学。所以一开始会犯很多低级错误。
主持人: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探讨这部戏的现实意义。我看到这部戏要做成中英文字母版本,是不是不仅让我们中国人了解,更要让外国人来了解我们的戏剧?
郑大圣: 我希望是这样。
主持人: 关老师觉得呢? 关栋天: 我觉得拍这部戏导演下了很多工夫,比如说拍一个镜头导演就要画出来要这种效果,真的很感动。不管你男女老少,只要你进来一定会座到演出结束。电影同样也是,你看这个电影同时是电影,又是京剧,又很好看。
主持人: 我们前面说到戏剧电影的时候,关老师是第一次接触,尚老师不怎么陌生,听说您40年代时候就接触了?
尚长荣: 是6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是我跟我父亲,那时候我22岁。那时候拍摄的条件还是很艰苦的,跟现在没法比。水银灯一照,也是在热天,从冬天拍到热天,那哪有空调啊。拍完了之后,对不起您再拍一次,百叶窗没打开。还有一次,对不起,没装胶片。那时候经验没有这么丰富。就拿这个镜头处理,那时候长镜头多,好象觉得京剧就应该记录下来。但是有利有弊。从有利来说,一个镜头对年轻演员能够方便学习,但是对于观众直观的观感,就觉得这个镜头太呆板了。原来我们有一点担心和顾虑,顾虑就是怕于成龙这个电影拍的呆板,把观众看了闷或者是不喜欢。我们的思路和理念确实应该要开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与时俱进。郑导的构思正是解决了我们的担心和难题。我记得第一次咱们剧组见面的时候,看了有琴师的剪影出现,还有什么,当时我感觉很新意,二是我感觉这个手法错不了。但是我就说了八个字,你这个构思可能是“妙用虚实、出入古今”。于成龙是康熙时代的,一会中山装的琴师出现了,最后结束的时候水银灯、大排灯出现了,这个已经是超时空。就是用强有力的电影手段来感染观众,我说“妙用虚实、出入古今”后来拍着拍着更引证了这八个字。这部戏我们剧组都特别喜欢。
主持人: 我们特别希望我们的网友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回来也能够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前面说到文化创新的时候,我今天早上做了节目是关于语文高考的,提到创新的时候就提到了周立波,然后想听听关老师谈谈周立波,您当时是怎么有这样一个创意的?
关栋天: 只不过是想让他回到舞台上。其实现代的海派的清口形式国外的都有了,美国的脱口秀都有了,只不过做了一个别人没有做的事,但是又特别适合他做。 主持人: 说起来您觉得说的很容易,但是要想到不是很容易的事。
关栋天: 每个人同样一个事情要根据他的条件设计,要适合他。
主持人: 我们很多网友有一个很担心的事,现在周立波很红,您也在幕后推周立波,会不会对京剧接触少了?
关栋天: 这个不会的。
主持人: 除了我们说到的传承京剧的意义之外,你觉得现在当官的人是不是也应该看一下这部戏?
尚长荣: 我觉得这部戏有一个特点,作者和我们主创,还有当时的谢导演,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这部戏不是清官讼贪官,或者是重大什么案件。它有一个红线,这个红线就是于成龙的人格魅力。当时谢导演是一个劝世之作,凡是有高大全三突出的语言全部回避,不断的演不断的改。搞一个戏没有七年八年,甚至十几年是成不了的。几方面的意见,观众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我们都认真的去听去研讨。准确的地方马上做,不慎准确的地方我们吸取教训。不断的有一两个字还在改,要爱护这部戏,爱护这部戏的目的主要是让他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艺术魅力,这样观众就永远会喜欢。 看一下这部戏?
关栋天: 我觉得于成龙是成个好官,康亲王也是一个好官。
主持人: 这两个人都给大家树立了典范?
尚长荣: 这出戏里没有坏人,虽然勒春跟于成龙过不去,但是最后被于成龙的品格所折服了,最后也匍匐在地,他也不得不服了。确实如此,于成龙在历史上和在文学作品上,这个人也很幸运,他遇到了几个对他不仅是赏识,而且是信任的人,如果他遇不到康亲王,那么这个案子也解决不了。康亲王仍然推荐于成龙到保定的直隶巡抚,他也是很幸运的。我想只要是正直的人,都会遇到好人的。
主持人: 这部戏大概什么时候上演呢?
郑大圣: 每天11号会在上海光明大影院首映。
主持人: 大家会演多长时间?
郑大圣: 这个具体还没有排。
尚长荣: 广大有网友可能还没有正式看到。因为我是一个电影迷,无论是小时候看的美国片,还有咱们国内的片子,特别是建国之后,东欧的也好,苏联的也好,墨西哥的我都喜欢看,是个电影迷。这部电影它不是民族戏曲的纪录片,它是电影,它是正宗的电影。而且戏不是电影和电视剧加唱,也不是突然间就唱起来了。不,它是真实电影,但是又是戏曲,是中国的戏曲电影。这个结合的很妙,我也很难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比方说戏头和戏尾,都很好的。
主持人: 如果大家想看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如果上影了一定好好去电影院观摩一下。
尚长荣: 为了弘扬民族戏曲,我们还要做很多,所以希望广大网友多多提意见,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关栋天: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希望导演还是郑大圣。
主持人 我很希望上映之后我去看一下,包括我们的网友也很希望看一下这部戏,就会有特别的不一样的发现。今天的东方网嘉宾聊天室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大家一起跟网友说一下再见好吧?再见。
尚长荣 再见。
郑大圣 再见。
关栋天 再见。
|
|
TIME: 2009/6/10 14:08:00 IP: 218.242. * . * |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