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水流年 |
 |
| |
 |
|
等级:论坛版主 |
头衔:未定义
|
帮派:未定义
|
|
金钱:1931 |
|
发帖:441 |
|
Y 币:0 |
状态: |
|
注册:2006/9/28 |
|
|
|
第 1 楼
|
历史意识、英雄情怀和民族风格 ——迎接新中国六十周年上影重点影片述评
文艺繁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它有时跟社会与经济繁荣并不同步。恩格斯曾经说:德国的社会与经济并不发达,但它在哲学和音乐上却是世界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文艺与社会共同繁荣的景象。比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诗,比如中国秦汉散文与唐诗宋词,都是与国运鼎盛息息相关。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文艺必将迎来新的繁荣。上影集团也因此集中创作出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其中有列入国家重点影片的《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廉吏于成龙》、《马兰花》、《铁人》、《建国大业》、《风声》、《马兰花》等,特别是上海导演自主创作的《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廉吏于成龙》和动画片《马兰花》和《大耳朵图图》,都在今年电影华表奖、金鸡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获得重要奖项,这些影片或洋溢着历史意识,或塑造着英雄本色,或探索着民族情怀,以整体实力和壮观成就,自信地迎接着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艺术大阅兵。 《可爱的中国》——信仰铸成英雄本色
决定拍摄《可爱的中国》,在银幕上塑造方志敏的形象,是在反复阅读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后的一种心灵净化或信仰的感召。在重视甚至膜拜物质享受,而有些遗忘或忽视精神信仰的年代,呼吸一下英雄气息,感受其匍匐于大地的崇高,这是我们所需要的。 编导用方志敏的三篇文章标题构筑全片:《血肉》、《清贫》、《可爱的中国》深情地表现和刻画方志敏牺牲殉道的精神、信仰坚定的理想、清贫清廉的操行、不屈不挠的人格。同时通过红十军团突围、被捕前后和狱中斗争等时空交叉,将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的精神展现其中,其传达的对信仰和真理的追求撼人心魄。 信仰和牺牲,是支撑《可爱的中国》的骨骼。方志敏对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坚韧和坚毅十分令人动容。影片以“血肉”篇拉开序幕,充分表现方志敏的牺牲精神、和以方志敏为代表的红十军团指战员群像。为掩护中央红军北上抗日,他率领具有“铁军”之称的红十军团敢于拼搏、勇于献身,其惨烈、悲壮和震撼的画面将具有雕塑般的牺牲群像印刻在银幕上。这是导演用力甚深用心甚深的段落。 影片以方志敏的名篇《可爱的中国》作为影片的片名,“可爱的中国”精神是方志敏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1930年代中期的中国,山河破碎、国弊民穷,革命屡遭挫折。虽身陷囹圄,但依然对祖国和民族充满深情的方志敏在黑牢铁窗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名篇。如果说影片的第一篇章,主要描述他为信仰而勇于牺牲;第二篇章主要叙述他保持清贫的高风亮节的话,那第三篇章就以他撰写《可爱的中国》为心理流程,展示他坚持牺牲保持清贫的最内在的根源,对于祖国,哪怕是处于贫弱中的祖国的无限情深,在祖国最贫弱的时刻感怀祖国的强大。 导演在影片中采用了凝重的影调,以对应在狱中方志敏等先烈时刻表现出的自省精神。有一场戏,在目睹了又一批红军将士被捕入狱,方志敏就痛苦地自省指挥的过失,表示了向党承担责任的勇气。其实,方志敏的被捕完全是为了顾全大局而承担的牺牲。但他坚持承担失败的责任、承担红军将士被捕的责任。自省精神是方志敏的一个亮点,它让一切缺乏责任善于推诿者,面对方志敏的境界和人格,感到汗颜。 导演胡雪杨和主创们在艺术创作上勇于突破。在影像风格选择一种油画般的基调,以渲染战争或人物的激烈和凝重,影片的声音造型,也一改传统影片中的明亮高亢,而是根据方志敏的当时处境和身体状态特意设计。主演任程伟以其独特的肢体语言设计,既还原了历史原貌,同时又在精神底色上塑造了英雄的坚韧内心。 《高考1977》——现实变革总是拖着历史影子 《高考1977》已经呈现在银幕上了。许多观众被深深地感动,甚至热泪盈眶或泣不成声。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近十几年来观众掉眼泪最多的影片。记得2008年春,在谋划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选题时,我们想到了当年恢复高考的1977年。因为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也是许多人命运改变的前夜,并成为中国走向繁荣最初的人才策源和社会变革。 现实变革总是拖着历史的影子。《高考1977》之所以赢得现实强烈的共鸣,关键是它让人们阅读到了现实进步所经历的历史悲苦与欢欣,触摸到记忆深处的人性伤痕或情感神经。这几年,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发展,电影的商业本性被关注被开发,但是在娱乐主义日渐成为潮流甚至主流时,如何传承中国电影贴近现实的传统?上海电影有很好的现实主义传统。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现实主义电影永远不会衰老。这是电影《高考1977》传承的艺术精神。 导演江海洋和执行导演吴天戈是怀着既满含深情又俯视历史的态度去创作。影片将“风吹草动”作为思路,将邓小平对恢复高考的历史作用映现在大背景上,从一群属于草根阶层的农场知青命运出发来展开故事。主人公潘志友是知青年代里有抱负的青年,立志扎根农场,以自己的创造改变农场。但恢复高考的春风吹来,他在历史的大拐点面前必须作出选择,是参加高考还是不改初衷?这种选择的痛苦来自两个方面:顺应时代潮流还是坚守男人的承诺——扎根农场;这个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女友陈琼的前途和命运。身处两难境地的潘志友毅然以参加高考的行为带动了陈琼加入考试大军,而他则从考场中悄然离去。王学兵的表演成就了一个坚守诺言男人的品格;成就了一个为女友的前途命运周全考虑竭力呵护的男子汉形象。 孙海英的出色表演,将农场领导人老迟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组织的绝对忠诚甚至有点至高无上的盲从感,他爱农场爱知青爱人才,他对恢复高考的应对有点消极,不是缺乏与时俱进的态度,而是怕高考将会使优秀人才流失、尤其是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潘志友也将“无情”地离去;老迟还有点僵化和不通人情,像一块铁板。在文艺作品中,这一半的老迟似曾相识。但影片所塑造的老迟,具有另一半的人性光辉。在考生面临拖拉机故障、赶不上火车而即将误考的关键时刻,独驾拖拉机救场,一路猛驶将这批爱将们亲手送进考场。这一半的老迟与另一半的老迟融合,银幕上增添了一位有点僵、有点“左”、有点狠但内心却充满了朴实的人物形象。 中学教师陈甫德,除了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征——矜持、儒雅和懦弱之外,还具有为女儿去承担去忍受去犯错甚至去拼命的父爱,尽管他还背有另类政治身份的十字架。赵有亮有层次地展开这种父爱;悲悯而又令人痛楚地呈现这种父爱。当这种父爱融化了沉积在陈琼内心长年的苦痛与隔膜,嘶叫出“爸爸”时,银幕上喷薄而出的暖流荡气回肠又令人震撼。周显欣的表演自然而知性,柔软中富有爆发的张力。 《建国大业》、《风声》——最闪亮的应该是艺术创造 《建国大业》是中影和上影等共同出品的。这部影片由于明星的史无前例的集结,成为观众翘首以盼的热门电影。有人戏言,观众在观看此片时,是否会忙着数明星或者辨认明星而失去了对影片本身的关注。对于出品人说,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观众走进影院,就是我们的收获。 其实《建国大业》整体的艺术构想是具有追求的。影片在结构上是宏伟的,从1945年写到1949年,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年代。所有读过这段历史的人们,都会有一个问号:为何国民党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在战后声望达到登峰造极时,就在短短几年中彻底溃败?《建国大业》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解读了历史和历史之谜。它揭示战后到建国前夕的命运决战,以及众多历史人物的各种心态与抉择,影片运用大量或震撼或沉思或感动的人物细节,完成了影片的“成败在于人心向背”的历史思考。 《风声》是根据麦家小说改编。上影最早购买了版权,后来与华谊公司合作拍摄。影片的本质具有鲜明的主流价值,永远的忠诚与随时的牺牲,构成了影片主人公感人至深的思想与情怀。同样,《风声》拥有许多明星,但这些明星进入影片情节后就变成了角色。这是《风声》最大的艺术成功。谁是老鬼?这是悬念,更是一把悬剑。导演始终在影片中笼罩着一种压抑甚至是恐怖。这种氛围通过人物的动作与情感渗透出来,给观众以巨大的传染和压迫。情节是严格按照逻辑的,但是并没有影响到细节和心理的丰富性。特别是演员的表演,无论是周迅还是李冰冰,无论是黄志文还是黄晓明和张涵予,他们不由自主地成为情节链上的角色,在规定情景中被人物行为规定着,就像流水线的容不得游离。特别是周迅演的顾晓梦,最后在残忍中选择死亡,并纯粹笑着死去的情景,给观众心灵以震颤。 两部影片都聚集着许多明星。他们在提供商业号召力的同时,也在贡献艺术的创造。最闪亮的应该是创造。 《廉吏于成龙》——写意与写实是长在一起的 这部由同名京剧改编的影片,描述了清康熙年间“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刚正不阿、勤政廉政、勇于反腐、关爱民众的故事。如果说京剧《曹操与杨修》是警世之作,《贞观盛事》是醒世之作,《廉吏于成龙》则是劝世之作,劝当官者非我之有莫伸手,身败名裂的祸因都是伸手造成的。犹如于成龙的唱词所言,“欲如水不遏则灭顶,贪如火不遏则燎原”。于成龙由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饰演,权倾朝野的康亲王由关栋天饰演。从主题而言,其意义是积极的现实的。转换成电影作品,可以增加更广阔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郑大圣在执导电影《廉吏于成龙》时,追求将戏剧特质与电影特质有机结合,用实景-置景-实景的手段,摸索出一条两者融合的神秘通道。这部电影首先是建立在京剧的舞台演出上的,这是电影的根和本。所以,为了京剧美感和舞台魅力的完整呈现,导演尊重京剧艺术家的舞台表演,尊重京剧本身的形式美感。尚长荣和关栋天等主演都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功力独到,魅力独特,让他们的表演和唱腔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呈现,对保持原剧本质、对电影新的创造都是重要的。事实上,尚长荣和关怀等表演基本沿袭程式化的舞台表演,观众熟悉并接受着表演者戏曲化唱腔和念白,也沉浸接受了人物情感和内心逻辑的发展。这种接受的认同和沉浸,是建立在长期对于京剧艺术的欣赏与认同的基础上,模糊或取消这些戏曲表演的特点,就从本质上取消了京剧艺术的魅力,也就取消了戏曲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础。 导演在影片《廉吏于成龙》中的独特创造,一是用电影实景性语言来局部消融舞台的假定性,产生某种间离效果,让观众在进出之间感悟舞台艺术与现实意味之关系。比如,电影的开篇是由实景开始的,从现代都市之景起步,跟摄尚长荣移动至古戏台至大剧院的舞台,这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影片所奠定的间离效果。随之影片进程中有许多故意暴露现场道具、伴奏、服装架等镜头,也是故意追求明显的间离效果,其目的就是使让观众从入神的戏中间离出来的。二是运用影像的虚拟性语言来破除舞台的三堵墙,让舞台性表演更具有延伸性和自由度。比如,导演和美术指导特意设计的白色布幔,既有舞台背景之功效,又有影像象征之魅力,实在是独具匠心的。再比如,月下尚长荣与二胡伴奏对应感叹情景,结合得相当完美。三是运用摄影多视角的组合与流转。在影片中,观众已经摆脱了“照相视点”的凝固性,而是随着摄影机的游走,多视角地欣赏着演员表演的远近高低。于成龙和亲王斗酒的不同视角,尤其是大特写的反复铺张,使得人物的内心呈现更加清晰有力。加上急雨般的节奏剪辑,产生了只有在电影里而非在舞台能观赏到的特别效果。尚长荣对电影《廉吏于成龙》有句评语:“妙用虚实,出入古今。”用导演的话来说:我们希望写意和写实是长在一起的。 《马兰花》《大耳朵图图》——民族风格与现实精神之创造 舞台剧的《马兰花》是中国几代观众记忆中的经典儿童剧之一。 任何经典作品总是有着恒久的经典元素。舞台剧《马兰花》中所倡导的善与美,无疑是它的核心价值。传承这些善与美,是动画影片《马兰花》的基础。但编导又注重动画片的审美逻辑和艺术思维,来深化原故事的主题,调整叙事结构,强化动画特有的夸张和想象。 动画影片《马兰花》在原有的善良与勤劳的主题上,增加“坚毅、宽容”元素,使得思想结构更加开放。这种开放,首先体现在人物的重新配置和性格的重新构造上。比如马郎的塑造,编导既保持其原有的善良勇敢,同时还增加了木讷和痴情,特别是新增加八喜那只爱说大话的八哥鸟,它经常给马郎出些馊主意,从而让马郎形象油然生动和充满趣味。同时通过增加藤妖,加强了善良与邪恶的戏剧冲突。同时编导也采取了开放与宽容的思维,在结局没有对藤妖赶尽杀绝,而是同样留给他悔过并生存的权利。 影片《马兰花》在保持民族风格前提下,融入当下的审美意识,大兰、小兰的装束,不是特定民族的服饰,而是融合了多民族的元素,同时具有现代审美意识。藤妖的设计也具想象力,无数个小藤妖如同多头蛇,斩断又长出,既符合藤的植物生长特点,又把中国神话中九头怪的形象加以想象发挥。在场景设计上,影片吸收了中国山水画及近代装饰画的风格,山脉与森林等自然景观具有东方审美情趣和意境。 《大耳朵图图》是中国动漫的重要品牌,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创作项目,曾获得央视少儿频道最高收视率,今年再次获得国家主要奖项。 由于美国与日韩动漫的强势进入,中国动漫曾经因过度模仿而弥散着类似的人物造型。上海作为中国动漫学派的发源地,始终追求中国民族的审美风格。导演速达坚持两个追求:一是塑造健康快乐的中国儿童形象,二是塑造民间风格鲜明的卡通明星。《大耳朵图图》成功点在于:一是始终追踪中国儿童生活的现在时,同步描述孩子快乐过程的烦恼与疑惑;图图的性格特征就是喜欢问问题,而且打破砂锅问到底。但它是中国孩子成长的共同缩影,孩子们容易认同和共鸣。二是始终关注孩子与家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打破孩子动画与成人动画的界限,创造成人与孩子共同寓教于乐的影片类型。三是大耳朵图图的造型设计,具有简笔画简洁流畅的美感,善于抓住特征容易形成特色,特别是几笔构成的大耳朵,和一激动就冒鼻涕泡的动作设计,拙而不笨,傻得真诚,为孩子们喜闻乐见,同时形成良好的推广基础与价值。
日期:2009-09-26 作者:任仲伦 来源:文汇报 |
|
TIME: 2009/9/26 15:32:19 IP: 61.151. * . * |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
|